孙文凯:当前中小微企业整体运行态势如何?下一阶段发展趋势几何?
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5月7日中国工信产业网。
本文字数:2058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制造业中小企业稳中有进
2022年一季度,制造业中小企业运行指数分别为“49.7、49.7、51.2”(1月与2月持平,3月开始上升),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我们能看到,一季度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数据相对漂亮,他们的出口拉动作用也很大。一季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总指数上升主要来自其市场、采购和绩效指数的提高,尤其是市场指数上升最多达5.3个点。
今年一季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开局良好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把工业稳增长摆在重要位置,出台的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举措发力见效,打通了中小企业产品供给的“堵点”“卡点”,推动工业经济稳健前行。
此外,外部复杂严峻的形势倒逼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且多数中小企业惊喜地发现,实施数字化转型能够成功降低企业运营的各项成本,尤其是进行线上销售后,更容易卖出产品。还有就是,这段时间诸多中小企业主动去实施数字化转型,给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踩了一脚“油门”。
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应该更加客观、正向化地理解形势。我国中小企业有很强的韧性,相信疫情后的中小企业会更有“效率”,并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当前仍有压力,未来形势较好
总体而言,一季度中小企业运行平稳显韧性,但也要看到,受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影响,中小企业面临很大压力,经营整体表现有所下滑。
一季度中小企业遇到三方面压力,一是市场需求下降和经营成本上升。突发疫情扰动后,多数地区和行业均出现了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和业务量下降的情况。除此之外,成本上升还来自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和人工薪酬压力。进入2022年以来,由于国际形势不稳定,大宗商品价格结束了去年下半年以来下降趋势而再次抬升,而人员薪酬压力一直是小微企业面临的重要压力。二是“风险”上升。中小企业负债率提高和回款周期延长成为普遍现象。诸多行业和地区的风险指数均有大幅上升,分地区来看,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情况较为突出。三是信心和扩张意愿的下降。部分地区和行业均出现信心指数、扩张意愿指数下行态势。中小企业经营信心指数仍处于微弱乐观区间,个体户信心仍较为低落。
不过,市场需求下降和经营成本上升的问题会在2022年下半年有所好转。一方面,我国毫不动摇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一定能够有效遏制疫情蔓延,为中小企业发展畅通通道;另一方面,乌克兰危机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缓解,届时,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也会得到有效缓解,这有利于中小企业进入“成本下降,需求扩张”的良性循环。预计下半年中小企业可能出现爆发式的回调增长。
拉投资,促消费,降成本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复杂,疫情多发频发,供需双弱、成本高企,反复冲击着本已较为脆弱的中小微企业。下一步,又该如何为中小企业加油鼓劲呢?
围绕“两拉一降”,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如下:
一是要拉动投资需求。经济形势不明朗时期亟待政府部门的反周期操作。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多做有效投资,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加大投资。考虑促进增量的诱导式投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贴息补助等。
二是拉动消费需求。建议出台积极的财政诱导政策。一方面给予低收入水平人群直接的经济保障,统筹、稳定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支持各电商平台举办网购活动,发放各类折扣消费券,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消费,从而撬动社会整体的消费需求,促进市场尽快恢复正常循环。
三是降低中小企业成本。一方面,抓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用地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用电成本等主要政策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拖欠账款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成本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尽快贯彻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大型企业尽快足额支付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考虑到现阶段多数中小企业需求下降,建议加大力度贷款给大型企业等,通过大型企业给中小企业注入“活水”,促进资金的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落实《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加强与《政府投资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协同,建立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长效机制,工信部自2018年11月起牵头组织各地开展清欠专项行动,截至2020年底,累计推动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欠款超过8500亿元,台账内无分歧欠款基本实现应清尽清。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强化拖欠行为的约束惩戒机制,依靠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并适当运用行政手段,集中化解存量拖欠,严防新增拖欠,切实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袁海霞等:4月金融数据点评:新增社融规模缩结构弱,警惕疫情影响下或现“信贷塌方”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全球金融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政府企业等主体须积极应对
聚焦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全球金融市场,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